溪黄草为一年生草本,主根圆柱状,不分枝或稀分枝,有多数纤维状根。茎直立,高40一90厘米,基部径4—5毫米,有条纹,分枝或不分枝,全株被白色开展的长毛和密腺毛。
溪黄草是民间草药,俗称熊胆草、血风草、黄汁草、溪沟草、香茶菜、土黄连等,具有清热利湿、退黄祛湿、凉血散瘀的功效,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、急性胆囊炎、痢疾、肠炎、跌打瘀痛等病症。
形态特征
叶密集,下部叶有柄,花期常枯萎;纸质,中部叶及上部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,长4—7.5厘米,宽2.5—3厘米,无柄,基部狭,全部叶羽状深裂,稀浅裂,裂片通常4—6对,线形或线状披针形,极偏斜,顶端稍尖,全缘或有疏齿,顶端的裂片大,倒卵状披针形,具疏齿,叶脉在背面明显,两面被长毛和密腺毛。
头状花序径7—10毫米,在茎和枝端排成狭而短的圆锥状花序;花序梗短,密被开展的长毛及腺毛;总苞半球状钟形,长约6毫米,宽约10毫米3总苞片3—4层,绿色,线形,顶端渐尖,有白色膜质的边缘,背面被密长毛和腺毛,外层较短,长约3.5毫米,内层长6—7毫米,长于花盘,顶端常变红紫色,向外稍反折3花黄色,全部结实,外围的雌花极多数,花冠丝状,长2—2.5毫米,上部被疏微毛,长约为花柱的二分之一;中央约有40个两性花,花冠管状,长4—4.5毫米,檐部窄钟状,有5披针形裂片,管部上端被短微毛,花托半球形,中央明显凸起,两性花的窝孔较雌花的大,具齿缘。
瘦果长圆形,长约1毫米,扁压,边缘脉状,两面被微毛;冠毛1层,污白色,糙毛状,稍长于花冠,基部连合成环。
地理分布
溪黄草产黑龙江,吉林,辽宁,山西,河南,陕西,甘肃,四川,贵州,广西,广东,湖南,江西,安徽,浙江,江苏及台湾。模式标本采自中国东北松花江流域下游。
生长习性
常成丛生于山坡、路旁、田边、溪旁、河岸、草丛、灌丛、林下沙壤土上,海拔120—1250米溪黄草对环境的适应性强,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都能生长,常野生在溪边湿地、村边、沟边、田边及林下。溪黄草属长日照植物,喜光照,在充足的阳光下,种子发芽良好,植株生长健壮;溪黄草怕渍水、怕泥土板结,适宜在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栽培种植,低洼积水土壤容易引起烂根。
采收加工
溪黄草在南方每年可收割2~3次,春季种植后90天即可收第1次。如管理得当,肥水充足,在首次收割后70~80天可收第2次,入冬前植株停止生长时收割第3次。每次收割时,用镰刀在植株茎基部离地面2~3厘米处割下,这样有利于分蘖萌芽。采收通常选择在晴天进行。收割后应及时干燥,晒干、阴干或烘干。晒干后待叶片回软时再捆压成件,即成商品。